2025-08-01 14:23
一张侵华日军记者拍摄的南通钟楼老照片和日军军官家书佐证了南通沦陷的准确时间——1938年3月17日上午10时45分。历经87年,这一日军侵华罪行的又一铁证,于今年5月回到南通。昨天,这一珍贵史料的真实性通过专家考证。南通融创博物馆负责人谢松华表示,这是已发现的、佐证南通沦陷的首张照片,也是证实南通沦陷准确时间的唯一的权威史证资料。
昨天,记者来到位于海门区的南通融创博物馆,负责人谢松华小心翼翼地拿出了这份珍贵的史料。这是日军华中派遣军第101师团所属部队军官横山久男写给山梨县家人的家书,包含1个信封、2页信纸和1张照片,里面详细介绍了日军侵略南通战斗的过程。
1937年深秋,随着淞沪会战的落幕,上海陷入日军掌控。战局随之向周边地区蔓延。日军将目光投向了长江北岸的战略枢纽——南通。这座位于江海交汇处的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广袤的平原上河网密布,孕育出富饶的物产,尤以优质棉田闻名遐迩。发达的棉纺织业与蓬勃发展的文教事业更使其成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军事价值不言而喻。
1938年3月17日,日军强行登陆南通。横山久男的信件中详细介绍登陆过程:当天天亮前,日军侦察兵发现南通岸防阵地,随即双方交火。日舰在唐家闸西南1500米左右的浅滩无法靠岸,用小艇来回运送日军及武器装备。由于双方力量悬殊,日军逐批登陆并向城里开进,沿途遭到部分还击,最终日军在天亮后兵临南通县政府城楼下。
横山久男的家书中还夹着一张极具历史价值的照片——日军刚刚占领的南通钟楼。拍摄者站在钟楼对角线的位置,以倾斜的构图强化了建筑的压迫感,钟楼灰暗的砖墙在天空下更显沉重。当时作为南通县政府大门的钟楼,由状元张謇出资建成,是南通当年的最高建筑。县政府大门两侧为张謇书写流芳千古的七言绝句对联“畴昔是州今是县,江淮之委海之端”,横批是“南通县”。
家书中的照片长6.5厘米、宽4.2厘米,对联和“南通县”的字样清晰可见,钟表指针指向10时45分。翻拍放大后,钟楼上的花纹、钟表的指针等纤毫毕露。最刺目的是钟楼顶端那面日本国旗,在风中猎猎翻卷,猩红的圆斑如血渍般刺眼,这也是属于所有南通人的伤痛时刻。“结合日军占领后立即拍照的习惯,这可以确定为侵华日军插上旗帜的时刻。”谢松华分析,当时日寇慑于张謇的状元影响力,同时又急于举行占领仪式,因此留下了罕见的景象——对联与日寇旗帜在钟楼同框。其后不久,日军便将钟楼上的对联刮得一干二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融创博物馆从去年起便开始筹备抗战胜利80周年专题展,因此一直在四处寻找相关史料和展品。今年4月下旬,一名南通籍旅日收藏家获悉,一名日本藏家手中有一份南通抗战时期侵华日军的家书,里面有南通钟楼的照片。这位南通籍藏家经过多次协商,终于拿到了这份珍贵史料,并决定将其捐赠给融创博物馆。
“稳妥起见,我本来想去日本取回来,但担心被查扣,最终决定邮寄。”谢松华表示,为确保安全,旅日藏家将史料混装在高档化妆品和土特产中,于4月30日寄出,3天后也就是5月2日,这份珍贵史料终于跨越重洋,抵达南通。
“尽管在前期交流中已经知道家书和照片的内容,可看到实物的那一刹那,心仍揪得疼痛不已,这是所有南通人的血泪史。”谢松华表示,这件特殊“文物”让见惯老物件的他手都颤抖了起来。家书和照片保存得很好,尤其是照片,虽然经过87年时间,但由于当年是用战地军用相机拍摄,并用银盐冲印,照片的清晰度很高。
“拿到这组资料后,如何鉴别其真伪是个关键问题。”谢松华表示,他们首先对家书的信封、信纸的书写格式、纸质进行分析,对照片的年代进行确认。“当年的日本军用相机加银盐冲印会让照片的分辨率很高,而且是呈片色状态,区别于现在的喷墨点照片,这是照片类年代确定的关键依据。随后,我们联系了海门区收藏家协会。”7月10日,南通市委党史办、南通市档案馆的专家专程来到海门对家书和照片进行考证。
南通市委党史办党史编纂处处长周磊表示,家书记录的登陆地点、作战过程等细节与现存地方史料高度吻合。他表示,目前已经公开出版的日军饭冢部队步兵伍长荻岛静夫的日记对日军入侵南通当日的情形进行了记录。日军攻城的时间,日记提到“上午九点的时候攻占了南门”“正午时分,完全占领了通州城”,此次征集的照片时钟定格在10时45分,即日军占领钟楼的时刻,两者相互吻合。这封家书和照片为历史细节增加了实物佐证。
Copyright © 2022-2028 江南JNSport体育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备案号:赣ICP备43152088号